2019年12月份有幸参加学校“远志”研究生海外联合培养项目,去往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进行为期3个月的学习,此次培训共设置了10周的课程,其中前8周是西悉尼大学的老师对我们进行中医教育及科研方法的授课,最后两周主要是考核和旁听西悉尼大学中澳中医中心的老师们给本校中医学生的授课过程。此前,本人跟随导师张成博教授参与了中医药国际化的相关研究,其中“中医国际化教育”这个话题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恰逢此次访学,能够真正感受海外中医教育的境况,不胜欣喜。藉由此,在隔离期间,记述此文来分享一下我在西悉尼大学3个月课堂学习中的所见所闻所想,以飨师友。
一、初体验
我们此行共有硕、博士研究生31名,专业不同、层次不一、人数众多都给西悉尼大学校方的课程安排带来了一些麻烦。好在双方老师都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经过协调,我们也很快步入了正轨。10周的学习,主要包括课堂学习和文化体验两方面。其中课堂学习分为两部分,一是朱小纾老师团队带给我们的关于中医教育、中医翻译和中医科研等方面的经验分享;二是西悉尼大学校方给我们安排的科研思路与方法的相关课程,内容丰富,获益良多。
圆桌教室是我们经常使用的教学地点,在这样的教室里,老师和同学可以自由走动,接触更为密切;互动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模式贯穿整个授课过程,让每一个同学都参与其中,更让每一个同学能够独立思考和表达;小组讨论是每节课必不可少的环节,一般4个小时的课程,老师大约讲2个小时,学生讨论2小时,小组讨论不拘泥在课堂最后,有需要就讨论,大家畅所欲言,展开了一场场精妙绝伦的头脑风暴;课程反馈是国外教学过程很重视的一环,在每节课的课堂最后,我们要做出自己的反馈和评价,这节课对我是否有价值,我是否真正学到了东西,具体又是学到了什么知识,不一而足,所谓教学相长,我想大抵如此吧。
二、有所见
8周课程结束之后,正值西悉尼大学开学季,本科生的课程陆续开始了。我们在准备最终考核之余,朱老师又为我们安排了本校中医课程的旁听课。我很有幸旁听了Milton Lee老师的《中医诊断学》课程和George张老师的《针灸学·总论》课程。这两次课程的授课对象都是本科二年级的学生,旁听过程中也和他们进行了沟通和交流,建立了友谊。
西悉尼大学是全澳唯一中、西医课程并存的大学,是澳大利亚三所拥有中医课程的公立大学之一,但这里的中医学生生源和国内不尽相同。一方面,澳洲是一个多元化的移民国家,在这里求学的学生来自世界各地,另一方面,中医在澳洲是一门实用性技术,除了完成高中教育继续大学教育的学生来攻读中医专业之外,还有一部分社会人士来学习中医。因此,在我们旁听课上的学生年龄、种族各不相同,有“60后”,也有“90后”;有中国人、越南人、韩国人,还有澳洲本土人,尽显多元化特征,但总人数却不足10人,是名副其实的小班教学。
因为中医课时有限,给老师们的教学带来很大困难,老师们更加注重启发式教学和基本思路方法的传授。在George张老师的针灸课上,我们还和当地学生进行了互动,在张老师的鼓励下,运用我们自己的知识储备,分小组给当地的中医学生讲述经络循行,一场别开生面的教学互动,既激起了大家的学习乐趣,又让学生们掌握了知识。寓教于乐,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下,让学生们徜徉在中医知识的海洋里。
三、有所思
正所谓“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藉由此次机会,我们真正体验了西方国家的教育模式。一个国家或地区采用何种教育模式,不是取决于教育内容本身,而是由社会、体制和意识形态来决定。任何形式的教育都有优势也有弊端,我们在感受西方“批判式思维”的同时,也同样感念中国的基础教育把我们培养成人。
一种文化下有一种教育方式,教育方式又塑造着文化。中医原本根植于中国
文化的土壤中,如今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中医也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难免会遇到水土不服的情况,只有扎根于当地的文化语境,才能茁壮生长。对于我们这批中医学子来说,融会贯通,取长补短,才是我们今后行走在中医之路的责任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