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院:李鑫
药学院:于绍华,宋寒冰,李忠原
第一临床医学院:王小谭,王俐钧
当飞机掠过宏伟的港珠澳大桥,前方的地平线逐渐消失时,我们知道,终于回家了。 至此,为期三个月的马来西亚国际医药大学交流学习之行圆满结束。2019年年底,学校为拓展研究生国际化视野,切实提高研究生综合学术水平,推出了远志研究生海外联合培养项目。我们6人有幸入选,赴位于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的国际医药大学(International Medical University, IMU)学习。三个月的时间里我们收获丰硕,不仅学习到科研、实验等方面的知识,也在这一多民族融合的国家见识到华人的精神,收获了友谊。
与校领导合照
中医与马来西亚
有人类生存的地方,就有医药。马来西亚的中医药与中国中医药一脉相承:早在马六甲王朝之前,华人已把中医药带至马来西亚及南洋一带。“墙里开花墙外香”,中医药文化在马来西亚当地非常流行,并深入在大马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经过日积月累的发展,中医类教育机构在大马全境已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科学的教育体系。在马来西亚,既有马来西亚中医学院、吉隆坡中医学院等中医专门院校,也有马来西亚国际医药大学、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等综合类医学院校开设中医教学项目或中医类课程。
中医诊所在吉隆坡星罗棋布。学习交流期间,我们参观了一家我校校友任职的中医诊所。诊所优雅的环境,专业细致的服务,超高的复诊率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大马,民众普遍接受中医、相信中医,中医养生饮食文化非常流行。目前比较流行的新马名吃肉骨茶,即是以猪肉、猪骨混合多种中药和香料熬制而成,有温中和胃、健脾养血、散寒祛湿的功效。在华人超市里,包好的四君子汤、宁神汤、解暑汤等中药在货架赫然有售,购买的民众络绎不绝。中医药在当地的融入程度可见一斑。
我校校友任职诊所使用的中药颗粒
学在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国际医药大学为我们定制了科研设计、科研写作、统计、医学伦理学、实验室技能、循证医学等方面的课程。在该校三个月的科研能力培训使我们切切实实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科学研究,为今后更加有效地进行科学探索打下良好基础。
从一个科学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再到科技论文的撰写—教授们对这些科研过程环节间的内在逻辑及此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为我们进行了详尽讲解。我们对于一个科学问题从无到有、科研过程从浅入深也有了更为清晰准确的定位与理解,对于我们日后严谨地进行科研学习与工作大有裨益。如:Chee-Onn Leong教授负责讲授的《科研概述》(Introduction to Scientific research)课程,对科学研究发生和发展的整个过程进、如何高效利用各种科研工具对自身所研究的科学问题进行探索进行了详细阐述与讲授;针对我们各自的研究领域,老师们提供了相关文献供我们阅读,让我们积极自主思索,拓展科研思路、开拓视野;Gan Sook Yee博士为我们介绍了科技论文的结构以及每一部分在写作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并结合例文对各部分间的逻辑关系以及每一部分的时态、所引用文献的类型和数量等进行了详细分析和总结。此外,老师们还组织我们对科学研究过程中的伦理问题通过小组讨论不同案例的方式进行归纳总结。通过讨论,我们不仅深刻理解了科学研究对于整个人类发展过程中应该承担的作用和科学家应有的社会担当,而且了解了科研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涉及伦理的问题及其深层原因。
Kit-kay为我们讲解ATCC数据库的使用
GanSook Yee博士为我们讲解医学伦理学
依照马来西亚国际医药大学的安排,随后我们进入Arjun教授的实验室进行实验室技能培训。通过与Arjun教授及其研究生们的深入交流,我们对IMU实验室的组织管理,以及整个科研进程有了更为具体的了解和体验。这些实验室技能培训使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国外高水平实验室从科研思路的产生、科研过程的探索、再到学术文章的发表包括在内的科研工作完整过程。
团组成员一起学习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
与校友张世明及其他研究生同学一起学习实验操作
与Arjun教授团队一起开组会
在这里的学习不只是老师的讲解,更注重的是学生的交流与讨论。学校设有问题讨论教室(PBL room)供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这里到处洋溢着自由热情的学术氛围。我们在课堂上或小会上经常须做课堂展示(presentation),从自己做过的研究到正在进行的研究项目,再到研究计划,这种方式一方面能迫使学生对学习资源充分利用以及对知识进行掌握,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的英文表达能力。
课堂展示
从吉隆坡到祖国
在马来西亚,我们度过了一个特殊的春节。这是我们首次在海外过年,激动的同时,我们也深深为马来西亚浓烈的春节气氛所感染。春节是马来西亚法定公共假期,春节期间人们贴春联、舞龙舞狮,发“利是”,拜天公赶庙会,“捞鱼生”,热闹非凡。中华文化早已融入当地文化,并保持独特的生机与活力。
在海外过年
我们接触的华人中,多数能说流利的普通话。土生土长的马来西亚公民,为什么能说普通话如此流利?马来西亚国家统计局2016年统计数据显示,马来西亚华人总人口741万,占马来西亚总人口23.4%,是马来西亚第二大民族。在首都吉隆坡,华人占比更是达到近乎一半。文化和语言的传承,离不开华文教育,而马来西亚拥有除两岸三地外最完整的小学、中学、大学中文教育。华文小学教育更已被纳入马来西亚国民教育体系;中学教育则依赖于61所华文独立中学(简称独中)。独中没有政府的资金支持,但是华人社群凭借坚定的捍卫华文教育的决心,为了中华文化的传承,自行从民间筹措经费,将华文教育延续至今。“支持华教,功德无量”,支持华文教育已成为当地华人从平民到富豪的一种习惯。
马来西亚首富、“亚洲糖王“郭鹤年,世界羽毛球界四大天王之一李宗伟,均是马来西亚华人。从古至今,华人在马来亚半岛勤恳耕耘,艰苦创业,如今在各个行业枝繁叶茂。我想,正是华人尊师重教,勤奋团结的传统,才使得马来西亚华人以及全世界的炎黄子孙生生不息、繁荣昌盛。
3月中旬,继马来西亚国际医药大学附近出现新冠肺炎感染群后,马来西亚政府实施行动管制令,学校也暂时关闭,我们只能呆在自己的住处。为确保安全,马来西亚国际医药大学为我们免费提供午餐和晚餐;最后的课程也迫不得已以网络授课的形式进行。母校老师们非常关心我们的生活和防疫安全,得知口罩等物资紧缺,为我们从学校邮寄了防疫物资。事实上,早在2月初国内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时,学校就非常关心我们的身体健康情况,要求我们每天按时汇报健康状况和所在地疫情,外出做好安全防护,尽量不去人员密集场所或者错峰前往。在得知一名同学身体出现不适后,母校老师们特意邀请了援鄂归来的贾新华副院长为我们专门进行线上疫情防控知识讲座。我们遵照学校的指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预防加强自身防控。学校还为我们特地联系了马来西亚中医总会协助我们采购必要中草药药品,并叮嘱我们按时准确地熬制、服用;贾新华老师还对身体不适的同学进行远程会诊、开方,指导用药。同学服用汤剂后汗解而愈,强有力地证明了祖国传统医学的伟大与魅力。在我们返程时,学校的老师们时刻掌握着我们的返程动态和身体状况,全程为我们保驾护航。在到达广州隔离点后,学校又马上为我们邮寄防疫用品、药物和手写祝福。我们深切感受到了母校对我们关爱之情。
临行前凌晨5点的国际医药大学
此外,马来西亚驻中国大使馆为在马留学生提供健康包,并后续联合中国赴马来西亚医疗专家组开办了一系列防疫讲座,给予了在马学子战胜疫情的勇气与信心。国际医药大学在读博士、我校校友张世明师兄和伴翔同学也第一时间协助我们采购各种物资给予我们帮助,使我们平安度过了这段时间。
街头为中国加油的公益广告
“千山踏遍人未老,万里归来年欲少。” 在马来西亚的三个月,我们领略了多元的文化,从而以更加开放、包容、自信的心态去迎接人生各种挑战。炎黄子孙和中医人的身份给予我们太多骄傲与自豪;这段异国求学经历,留给我们的,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