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6日我们怀着无比激动而又有点忐忑的踏上了这段旅途,短短三个月,说长不长,却是一年的四分之一。在这里,我们遇上了澳洲最严重的山火,30年来最大的暴雨、冰雹,还有新冠肺炎。但我们一行31人又是幸运的,感谢学校给予的这个机会,非常有幸与那么多优秀的人一起参加“远志”项目,经此3个月的学习与生活,将成为我们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一段怦然心动的旅程,一场刻骨铭心的中医文化之旅。
1、形式多样的中医课堂
针灸在澳洲已经取得立法,而中医中药的发展之路还很长,最大障碍就是语言和文化差异。大家一定很好奇,国外的学生们是怎么学习中医的?他们甚至不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没有受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没有学过那些耳熟能详的医古文。在旁听了西悉尼大学本科讲解的《中医诊断学》课程,聆听一些在这从事中医教学老师们的分享之后,我发现中西文化差异真的很明显。国外的课堂都是“圆桌会议”,可以随时打断老师的讲解,随时发表自己的想法,讲到“八纲辨证”老师会举很多生活中的例子,会画思维导图将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联系起来,不拘形式的这种课堂与国内中医课程是截然不同的。在澳洲,许多中医学子毕业后会选择自己开诊所行医,而且在这片大陆上已经培育出了特有的中药药材,真是非常神奇。
2、中医翻译之难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是架起不同国度、不同文化沟通交流的桥梁,是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纽带,也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必然趋势。如果不是来到国外,我可能从来不会想,《伤寒论》中的条文该如何翻译?我也没有发现,原来古籍中暗含着非常多的隐喻,这些隐喻又该如何翻译?这一连串的问号在这里得以解答,中医翻译之难,古文翻译更是难上加难。我认为,中医如果想更好的走出国门,首先必须培养的具有中医知识背景的翻译人才,只有如此,翻译才不会失去古籍中的“原汁原味”。而传承与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我们是年轻一代的中医学子,担负着传承中医的使命,我们要以新时代创新发展的眼光去传承,不拘泥于自己的一种语言,既不失中医典籍的原意,而又能为英语母语者所乐于和易于接受,当是我辈的重任。
3、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我们一行31个人,就是一个密不可分的团体,从开始的班级组建,到一起生活、学习,再到后来疫情发生之际大家精诚合作找到口罩供货商,每个人都收获颇丰。George老师课上曾让我们小组合作用意大利面搭建棉花糖塔,看哪个小组用时最短、搭建最高并且屹立不倒,在这堂课上我们学会了小组合作,分工明确,才能在短时间内搭建最高的棉花糖塔。 在科研设计中,我们同样需要小组合作,每位成员都有其擅长的领域,发挥其所能,明确分工,合作才能共赢,我非常庆幸有这样优秀的团队,志同道合的队友们,即使在异国他乡,我们团结合作,展现了山中医学子积极奋进的精神风貌。
4、以严谨之心对待科研
西悉尼大学开展的中医药科研培训,是我们课程中的一大部分,该课程的设立培训了我们缜密的科研思维,严谨的科研态度,规范的科研方法,对我们的科研设计受益匪浅。我们学习了RCT实验设计原则、定性研究方法、系统评价的规范写作,从题目的设计到整个实验流程,老师们都一一为我们把关,不放过任何一个实验细节,为每一位同学一对一进行指导。有次课下与Anannya老师的交流中得知,为了给我们准备“中医定制课程PPT”,她经常会做课件做到凌晨3点,但第二天看到我们有收获、有提问、有交流,她就觉得很满足。细心、耐心、严谨、认真是我从西悉尼大学老师们身上学到的品质,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也将秉持着严谨的科研态度去完成我的硕士课题,也祝愿我们中医药实验更好的与国际化接轨,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促进中医药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