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瑞士苏黎世大学访学报告

作者: 时间:2021-12-03 点击数:

2018年10月,我赴瑞士进行为期近三年的访学。感觉自己十分幸运,感谢学校给予的这个机会,感谢学校领导、国际交流处、科研处和研究生处等多个部门的大力支持,感谢王振国教授的帮助。于我而言,非常珍惜这次访学机会,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学有所成。

经过16个小时的飞行,顺利到达苏黎世机场,非常幸运的是有同事接机,虽然未曾谋面,感觉十分亲切,并在同事的帮助下办理了相关的手续:办理交通卡,办理注册手续和房屋租赁手续,拜见实验室的秘书Rose女士,带我熟悉周围的环境,带我熟悉去Schlieren实验室的路线。随后在办公室,介绍我与导师及其他同事认识。在此,感谢各位同事给予的帮助,让我能尽快熟悉新的工作环境和人员,让我在陌生的国度感受到无尽的温暖。认识了实验室的同事后,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员向我详细介绍了实验室的安全知识,在导师的带领下熟悉实验室,并开始进入正式的实验工作。目前,我的研究主要是围绕课题组研究课题开展的,体外实验部分成功建立起了细胞模型,已收集部分数据。

2018年11月-12月

我所在的苏黎世大学(UZH)是一所历史悠久的综合性大学。苏黎世大学医院(University Hospital Zurich, USZ)医疗资源发达,经济实力雄厚,是瑞士第一所教学医院,能够在这里进行联合培养、交流学习,我感到十分荣幸。我所在的临床药理与毒理实验室主要研究药物作用机理和肝、肾损伤,研究室的两位教授,K.A.Gerd教授和Bruno教授都是药物转运蛋白的重要贡献者,他们共同发现了胆汁酸盐、及各种阳离子药物等物质在肝脏和肾脏的转运靶点,是非常优秀的科研工作者。课题组每个月都组织组会,这让我非常期待,实验室的老师们会就最近的实验进展、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组会的氛围非常融洽,总会发现新的问题,启发出新的思路,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案。在科研学习过程中,让我充分意识到,作为研究者,需要秉持极其严谨的态度,应用系统科学的方法,而且,科研绝不只是一个人的事情,需要团队的整体协作,对待科研工作,一定要严谨认真。

图:湖边的换车车站


在外的学习生活是非常快乐和充实的。快乐当然首先来自在国外生活的新鲜感,来自幽默风趣的老师们,来自于与思想千奇百怪的同事们交流,最重要的,来自自己的不断主动尝试,尝试接触新鲜的事物和人。当然这一过程中,语言和文化的不同会带来一定的障碍,但开朗大方、保持好奇就会让一切变得更容易。

这期间,我虽然在瑞士,但是一直和王振国教授团队交流,并开展了肾病中脂代谢研究的综述写作工作。得力于目前的快捷通讯技术,我与王教授团队的交流畅通且频繁,感谢王教授对我写作过程中的谆谆教导,王教授的知识储备和治学精神让我在写作过程中受益匪浅。最终在年底,我完成了“Lipid Accumulation and Chronic Kidney Disease”的初稿,并投在Nutrients杂志上。

2019年上半年的科研工作

2019年初,我的科研工作逐渐进入佳境,无论是细胞培养,还是动物实验,都有很多数据产生。在单位同事的帮助下,我们共同开展了肾病炎症方向的研究,建立了小鼠的肾病急慢性炎症模型,并对肾炎标本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同时,我们应用各种药物,对小鼠模型进行干预,验证药物干预(尤其是天然中药提取物)对肾炎的治疗作用。我发现其中一个天然产物成分“Farnesiferol B”对缺血再灌注导致的肾炎有特殊的治疗作用,对小鼠肾脏的保护作用强于其他各组。我们队Farnesiferol B治疗的小鼠模型进一步研究发现,其对肾脏炎细胞聚集、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还有肾脏过氧化应激均有强烈的抑制作用。这一方面的数据已经收集整理完毕,计划在2个月内完成初稿的修订。

在完成自己分内工作的同时,我也积极参与其他同事的科研工作,加入其他课题组进一步学习知识。在2019年上半年,我分别参加了“Renal Reabsorption of Folates: Pharmacological and Toxicological Snapshots”综述的写作工作,及“microRNA-206 modulates the hepatic expression of the organic anion-transporting polypeptide 1B1”、“ Renal glycosuria as a novel early sign of colistin-induced kidney damage in mice”的实验工作。相关论文已经发表,我作为共同作者有幸参与其中的部分工作。

2019年下半年的科研工作

2019年下半年,实验室的博士毕业,我们参加了她的网上答辩。答辩模式与国内的类似,首先是公开答辩环节,学生用PPT讲述自己的研究及相关结果,时间30分钟。随后进入闭门答辩环节,答辩专家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答辩专家讨论,最后决定答辩是否通过,并授予PHD学位。虽然是参加别人的答辩,但是整个环节紧凑有序,我仍然感到了答辩气氛的紧张。送完最后一届学生,实验室的Bruno教授也要退休了,科里给他办了一个小型的退休仪式,我给他们准备了中国美食,很受欢迎。随着Julia毕业和Brono退休,相继离开实验室,实验室只剩下了5个人,平均1人1间实验室。实验空间变得大了,工作也变多了。

图:Julia的PHD网络答辩


2019年8月份,我们大学的李运伦教授带领团队来奥地利开会,顺便访问瑞士。我也有幸参加了李教授团队的接待工作,并带领李教授团队参观了我所在的实验室。李教授亲自进入实验室参观,对我们使用的仪器设备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并对我们实验室使用的技术进行了初步了解。李教授和蔼可亲,谦虚好学的精神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图1,李运伦教授团队座谈会。     图2,李运伦教授团队参观实验室


2020年初的新冠疫情

2019年末的时候,武汉出现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并迅速在全国传播、感染,身在异国他乡,不禁为国内疫情感到深深担忧,实验室的老师们非常关心疫情发展,每天午餐时都会询问疫情的发展情况。瑞士各界纷纷表示支持、慰问并伸出援手,苏黎世的多个华人组织都积极向祖国捐赠防护物资。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国内采取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举措,14亿人民同舟共济,众志成城,同疫情展开顽强斗争,付出巨大代价和牺牲,曾经的带教老师们、师哥师姐们也奔赴前线。在全国人民共同努力下,中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也渐渐恢复。

2月中旬,收到学校国际交流处老师以及人事处老师的远洋电话,对我在瑞士的情况进行了解,着重询问了我在苏黎世的安全情况。国际交流处的老师时时关心,提醒我在外注意加强防范病毒,每天要和学校报平安。学校老师们时刻关注着我们的行踪及身体健康。老师们的殷殷叮嘱,学校的惦念与牵挂,让我深切的感受到了学校大家庭对我们关爱,感动无以复加。3月16日,瑞士联邦委员会举行紧急会议后召开发布会,宣布瑞进入“紧急状态”,群众出现了短暂的恐慌,我的实验室工作也被迫中止,虽然内心焦灼,但是必须遵守政策调整,只有在剩下的有限的时间里抓紧脚步。中国驻苏黎世总领馆给我们派发了健康包,沉甸甸的健康包装满了祖国的关怀和爱,远在异国他乡,有强大的祖国作为靠山,特别有安全感、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同时也感受到了青年人的责任感。中医药在抗击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使我坚定了回国后积极投身中医药的传播和推广中,为推动和弘扬中医药事业做自己的一点贡献!

图:收到的健康包


2020年初新的挑战

K.A.Gerd教授及我本人所在的检测团队,与苏黎世联邦理工的专家一起为了应对新冠肺炎的检测,开发了等离子体光热效应(PPT)和局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LSPR)传感转导的双功能等离子体生物传感器,为临床新型冠状病毒疾病(COVID-19)诊断提供了一个可替代和有前途的解决方案。我们团队利用专业优势,结合病理学、病原学、生物化学、光谱学、及空气动力学等各学科知识,将局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应用到病毒RNA的检测领域,具有无标记、高灵敏、高特异性、即时检测等优势,有望提供可靠且易于实现的诊断平台,提高临床试验的诊断准确性,缓解PCR检测的压力。科研团队昼夜奋战在临床检测一线,反复调试检测仪器及检测方案,经过1个多月的努力,我们团队成功地应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检测出微量的新冠病毒RNA,检测精度高于传统PCR检测,研究结果发表在美国化学协会顶刊《ACS Nano》(IF13.9)杂志上。文章一经发表,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内新华网和欧洲各大报纸广泛报道,一时间我们实验室的科研工作成为社会热点。

图:新华网,瑞士国家资讯网,和国内外专家对新冠肺炎病毒检测新方法的报道


2021年上半年科研及生活

病毒没有国界,疫情不分种族。国内疫情控制呈好的态势发展时,疫情却在全球多点暴发并快速蔓延。进入2021年后,瑞士疫情发展成为“常态”。 每日新增千人左右,最多的一天确诊近1500人。瑞平均每10万居民中约有350人感染,是感染率最高的欧洲国家之一。虽然日常生活及科研工作仍在进行,但是处处需要注意病毒传播和卫生消毒。4月份开始,瑞士已经开放新冠疫苗预约,我们根据中国驻瑞士大使馆的要求,及时申请上了新冠疫苗,排队等待。

科研工作方面我也没有丝毫放松。跟随整个科研团队继续进行新冠病毒检测的设备升级工作,应用生物学技术不断改进新的检测方法,进一步提高检测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团队联合医院病毒研究所和检验中心,成功地在临床新冠病人及重症病房中验证了仪器的正常功能。仪器设备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不久将正式进入临床应用。

2021年6月底,我接到学校通知,终于可以计划归国。虽然此时还没有打上新冠疫苗,但是已经排队成功,预计7月打上第一针,8月能打上第二针。我抓紧时间购买机票,只能买上最近的10月3日的直飞上海的机票。经学校领导同意后,我正式安排科研工作的扫尾工作,并打包自己的生活物品寄回国内。

2021年10月回国

此时此刻,我的访学时间已经结束,按时返回国内,因为国内外疫情的反扑,根据规定,我需要就地隔离2各周,目前,我现在正在上海隔离。

时光飞逝,近3年的访学时间,眨眼就过去了。Covid-19疫情的突如其来,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也打乱了我的访问学习计划,在后面的一段时间,为了实验进度,我把实验时间排得很满,即使如此,实验依然没有如期完成,这是很让我遗憾的地方,我的计划是在8月中旬或者更早的时间去完成我在交流期间的实验计划,剩下的时间可以学习实验室的技术。当9月中旬,计划没有如期完成时,虽然知道是因为疫情拖延了实验,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很焦虑,在自我怀疑与自我否定之间不停循环,我能做的就是马不停蹄的做实验,能做多少做多少。经过一段时间,获取了部分实验结果,每周一的小组会时间都和实验室的老师们进行交流学习,不断地调整思路,并完善实验。并于9月中旬在组会上做了汇报。目前已经完成了一篇文章的撰写,目前在投稿阶段。

 

图:临别前的科室小聚

 

瑞士的疫情控制一直不佳,作为人口数量最多的苏黎世州情况更是严重,最严重的时候一天增长3000余例,因为马上就要回国了,看着这样的增长速度我还是比较紧张的,我能做的只有戴好口罩,避免去人多的地方聚集。每天都要坐公共交通去上班,为了减少感染几率,我改成了每天步行去火车站,坐火车去实验室,这样就减少了在公共交通上的时间,避免和高峰期冲突,大概这就是我能做的最大的努力了。

终于等到去做检测的日子,提前让同事帮忙打电话进行了预约(德语),诊所和国内的很不一样,空间相对封闭、密集,而且由咳嗽的病人,我还小小的紧张了一下,按程序付款后,我接受了咽、鼻拭子检测,并抽了满满一管血。虽然知道自己没有什么相关症状,防护措施做的也可以,在等待结果的时间里还是很忐忑的,在第2天下午收到阴性结果的时候,长舒一口气。入境时看到是全副武装的工作人员,不禁放心了很多,也感叹国内的防护政策和防护措施真的很到位。

作者:山东中医药大学-盖秩舶


 

Copyright©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国际交流合作处版权所有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大学科技园大学路4655号